在中国共产党102周年华诞、公司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公司党委举办中交精神专题宣讲活动,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或作出重要指示的重大工程,邀请相关亲历者或传承人讲述公司发展历程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品质,教育引导全体干部员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近日,公司微信平台将分四期对“两路”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蒙内铁路精神、港珠澳大桥精神进行宣传展播。最后一期展示的是由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经理部樊建华同志作的题为《七年拼搏奋进 勇创世界一流》港珠澳大桥精神宣讲。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前所未有。4000中交建设大军7年漂泊在伶仃洋外海,他们秉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创新、勇创一流”的大桥精神,矢志不渝地追求、无怨无悔地坚守,将一个一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建设外海沉管隧道是从零起步。
在工程筹备阶段,林鸣一行到国外考察沉管基础施工专用设备,外国人只让他们在三四百米外的海上匆匆看了一眼;在与外国人商谈沉管安装施工合作时,他们开出了1.5亿欧元的咨询费;在与外国人商讨沉管安装对接窗口预报合作事宜时,他们放言“你们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
中交集团党委果断决策:自主创新,要用自己的力量解决工程问题,同时掌握核心技术。
200多人的攻关团队,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挑战这项世界级难题。历时一年半,先后开展了33项试验研究,开发了14套系统和装备,最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港珠澳大桥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攻关过程非常痛苦,每一个决策都很艰难,每一个创新都受到过质疑。
“半刚性”沉管结构的创新,前后花费两年时间,经历了七年建设中最为曲折的过程。为破解沉管深埋的技术难题,国外权威专家提出“深埋浅做”方案,但需增加十多亿元人民币投资,工期也将延长1年多。
“深埋浅做”的设想虽然对工程有了交代,但代价太大,林鸣想从结构设计上找到一条新出路。半年过去了,设计团队把世界上现有的刚性、柔性沉管结构翻来覆去研究了个透,但还是走不出来。2012年11月17号凌晨,林鸣给设计负责人刘晓东手机上发了一条短信:“尝试研究一下半刚性”,这让快一年研究几乎走进死胡同的攻关团队打开了思路。可当设计完成方案正式提交专家组时,外国专家却毫不掩饰的反对:“你们不要刚会走路就想跑......不要过度创新。”
三次提交方案,三次都被否决,多次会议碰撞不决,200多个日日夜夜整个团队备受煎熬。林鸣坚定认为:“我相信‘半刚性’是一种科学方法,不坚持就没有尽到责任”。最后一次专家会他仍据理力争,终于得到认可。困顿两年之久的“半刚性”突出重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沉管隧道结构形式,没有增加额外造价就解决了沉管深埋难题,也为世界沉管隧道建设领域作出了新贡献。国际专家评价:“中国工程师们实现了真正的创新。”
坚守匠心,要做就做到最好
最终接头安装让我们所有建设者终身难忘。虽然只有12米,但施工方法史无前例,重达6000多吨,却要在两边间隙只有15厘米的水下狭窄受限空间里安装就位。2017年5月2日,在外国专家及近百记者的见证下,作战团队仅一天就完成了以往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最终接头安装。可转天凌晨,总指挥林鸣却接到“横向偏差过大,但沉管结构不受影响,结合腔内滴水不漏”的电话,虽然业主监理予以放行,但林鸣心有不甘。重新安装,没有先例且存在颠覆性风险;接受这一偏差,将给历史留下遗憾。
经过7小时的艰难抉择,林鸣团队以央企的担当勇气和专业精神选择了重新安装。近30个小时逆向操作,让整个团队与风险抗争的每个环节都步步惊心。两个小时内林鸣下达了700多次口令,不断地调整精度,最终天道酬勤,以偏差2.6毫米的高精度对接为世界沉管隧道建设划上了圆满句号。
“不行,要求是1毫米,还差一点。”正值一日太阳最毒的时刻,两位工人边安装着路缘石边说着话。为了追求1毫米的精度,他俩把直径1毫米的铁丝夹在两块路缘石中间,安装后铁丝要能紧紧夹在中间,拼缝就得到保障。试验后发现圆型铁丝会滚动,不但会造成缝隙不均匀,而且容易错台,不好固定。“铁丝不行,咱们就用1毫米厚的打包带再试试”,路缘石果然平整地固定在路面,每一块的拼缝不多不少刚好1毫米。工人师傅们就是凭着这种耐心细心,凭着精益求精的一颗匠心,将近5万块小型构件一次次精准地安装在我们的人工岛上和隧道内。
在我们项目上,无论是设计师、工程师,还是操作工、厨师都在坚守和弘扬工匠精神,他们将崇高的使命落脚于自己的岗位,认真而又坚持地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极致,才成就了这项伟大的工程,也才做到了世界一流。
艰苦奋斗,新时代的传承
“振驳28”是一艘抛石夯平船,42名大学毕业不久的80后90后,要在这条船上,重复地将10-100公斤的块石抛到50米深的海底,压实整平,抢在每一节沉管安装前铺筑一条坚实的地基。
这艘工程船紧邻香港,一到晚上,对面灯火辉煌,而船周围却是一片漆黑的大海。船上堆满了石料,100平米的生活区就只摆了几个集装箱。一个雨天的中午,林鸣登上这条船,看见40多个小伙子正淋着雨打饭洗碗,饭后裹着被单缩在床上。尽管被一再邀请,林鸣终究没有进屋去挤占本来就极为狭小的空间,一块石头压上心头。他随即拨通了我们的电话要求快速解决这个问题。短短一个月,一个配备电视、无线网、跑步机、动感单车等的二层小楼,让这群小伙子有了封闭式的办公生活场所,他们兴奋地称之为海上“联排别墅”。
1291个日日夜夜,这群年轻人在一个个施工转折点,在一个个内心即将崩溃的边缘,他们遥望繁华却坚守信念,没有懈怠,没有中途离队,携手并力提前完成施工任务,并被授予了“铁打的团队”。被采访时,技术员冀晋回答:“我们的初心就来自于参加这项超级工程的荣誉感、自豪感!就是想把这项工作做成!做好!”
我们项目70%以上都是年轻人,他们把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年龄段,都奉献给了港珠澳大桥,很多人一毕业就上了孤岛孤船,直到工程完工,都没有离开过这片海域。
在大桥通车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予港珠澳大桥高度评价:“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坚守七年,奉献七年,收获七年。中交建设者筑造了世界一流工程,实现了人生最大价值。一批“科技精英”“大桥工匠”成长起来,成为后续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未来,他们将继续弘扬港珠澳大桥精神,以奋进的建设者姿态撑起大国工匠兴企报国的历史使命,建设更多的创新工程、智慧工程、民心工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