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回顾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交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顽强拼搏、勇创一流的奋斗史。一代代中交人胸怀“国之大者”,积极践行国家战略,建设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涌现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缔造了包括“两路”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蒙内铁路精神、港珠澳大桥精神等在内的一批伟大精神,构筑了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品格的中交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102周年华诞、公司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公司党委举办中交精神专题宣讲活动,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或作出重要指示的重大工程,邀请相关亲历者或传承人讲述公司发展历程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品质,教育引导全体干部员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今日起,公司微信平台将分四期对“两路”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蒙内铁路精神、港珠澳大桥精神进行宣传展播。第一期展示的是由一公院陈建兵同志作的题为《用生命和智慧寻找“天问”的答案》“两路”精神宣讲。
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筑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是新中国的交通一号工程。2014年,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凝练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公司与“两路”精神渊源深厚,是“两路”精神重要的缔造者、践行者和传承者。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解放西藏及藏族同胞,响应党中央“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号召,中交的先辈们和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怕牺牲、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川藏公路总工程师李昌源,殚精竭虑,数年如一日,创造性的提出了色季拉山路线走阴山的方案,留下了川藏线上风景最美的色季拉山垭口;测量队队长齐树椿,行程4万余里,翻越百余座雪山峻岭,用简易的罗盘,靠着双脚,跑通了世界屋脊的团结线、幸福路;测量队队长李鲁卿,在怒江天险,数趟往返,刻录下享誉海内外的怒江七十二道拐。他们让身体游走于悬崖峭壁之中,将生命悬于一线之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境,以忠诚担当完成了“两路”的踏勘工作。
1973年,交通部成立了青藏公路科研组,武憼民带领冻土第一代科研人,在被称为“鬼门关”的五道梁,开启了冰上筑路的风雪征程,拉开了中交三代科研人探究冻土这一“天问”的历史序幕。
“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这就是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气候多变、环境恶劣、严寒缺氧是冻土科研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采集第一手可靠数据,武憼民需要在风雪中牢牢握住冰冷的金属仪器,不知不觉手与仪器粘连在一起,同事们只好捡来牛粪烘烤。即便如此,手上还是被揭掉了一层皮。
由于长期缺氧工作,武老总的心肺系统严重受损,他的心电轴偏移15度,成了“心横位”。他却笑称自己要“横下一条心,研究青藏路”。临终前,他还在念叨:“等我身体好点,还要再上青藏路”。虽然没能再上高原,但高原永远刻下了他的足迹。他带领团队完成的《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地区黑色路面修筑技术》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干扰,冻土导致的公路病害不断出现。汪双杰、章金钊等第二代冻土科研团队接过前辈的衣钵,向着难题接续冲锋。生命禁区依旧步履维艰,新一代冻土人前行的步伐却更加铿锵有力。
1984年,汪双杰刚毕业就被交通部派到阿里,支援边防公路建设。快速抵边、军令如山,他白天要在海拔近5000米的地方徒步测设30公里,晚上还要忍者缺氧,裹着棉被整理数据,整整6个月没睡过安稳觉、没洗过1次澡。这一年,他忍住母亲去世的悲痛不离岗位,9个月后回家时,母亲坟头已是草色青青。这一去,就是近40年的奔赴与坚守……八十年代后期,曾有人高薪聘请汪双杰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工作,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认准的高原之路走下去,走到最高峰。他将数百名科技工作者34年的心血集中升华,形成《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在时隔20年之后,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1世纪,我们这批新鲜的血液注入冻土科研团队。和我一样,很多人直接在高原上完成了毕业报到。为观测埋在青藏路的热棒是否工作,我们不分昼夜,每隔两小时观测一次。那时青藏路沿线还没有通电,只有一台发电机提供研究用电,一到晚上就陷入黑暗,几个人只能蜷缩在帐篷里看月亮、数星星。
一次在沿线观测,突遇暴风雪的我们等待良久,才有一位牧民开着拉砖车经过,因为语言不通,只能连比划带说请牧民顺路送我们回驻地。到达驻地后,牧民便开车原路返回,这时,我们才知道这并不是顺风车。前辈告诉我们,是因为看到我们在修路,藏族老乡才专程送我们回来的。从此,大家懂得了“藏汉一家亲”的民族情谊,更加明白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自然天灾挡不住中交人前进的步伐。西藏堪称地质灾害的“博物馆”,雪崩、塌方、洪水、泥石流等灾害随处可见。2019年3月,突发暴雪让西藏波墨公路整治改建工程多处遭遇雪崩。项目部交通中断、通讯失联,300多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生死抉择之际,在自救的同时,不少人还写下遗书,无畏生死。直到3天的紧张救援后,他们才与外界取得联系。
寻根溯源,“两路”精神生生不息。一代代中交科研工作者奔赴高原,克服了冻土研究等一道道世界难题,创造了极端环境地区公路建设的一个个奇迹,突破了冻土高速公路建设关键技术瓶颈,成功建设了世界首条冻土高速公路——共玉高速,被国际冻土界誉为“冻土工程新的里程碑”。
“每一个中交人心中都有一个罗盘,它象征着中交人心中永不熄灭的‘两路’精神,代代相传、继往开来,指引着中交人前进的方向。”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中交建设者将赓续传承“两路”精神,扛起交通强国赋予的历史使命,肩负起大国工匠的时代责任,为建设“三型”世界一流企业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