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凯发集团官网

央视《人物·故事》:屠柳青攻克桥梁“铸心”难题
发布时间:2023-06-06
分享到:
       6月1日,央视科教频道《人物·故事》栏目播出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二航局材料专业总工程师屠柳青的人物专题片《攻克桥梁“铸心”难题》。讲述了从业二十多年来,屠柳青带领团队在桥梁混凝土高性能化、长寿命化的研究上进行的多项创新,为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十余座重大桥梁建设攻克技术难关,提升我国跨海桥梁使用寿命的故事。
与“混凝土”结下不解之缘
       1972年,屠柳青出生于新疆克拉玛依,石油家庭出身的她,对当时的新材料研究充满兴趣。1992年,她选择了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996年毕业后,进入交通部二航局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身)工作。
       在参与了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项目建设后,1998年4月,屠柳青所在单位承接了江西龙王庙大桥工程,屠柳青被派往项目部现场,负责调配水下混凝土的工作。
       然而,当时赣江的水位在持续上涨,已经影响到桥墩下面承台的正常浇筑,必须采取措施快速完成承台施工,进而实现大桥的合龙,否则将会影响整条高速公路线路的通车,屠柳青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综合分析了承台所处的水位及混凝土强度的变化规律后,屠柳青一个月内进行了三轮筛选,发现在高强度等级水泥中加入适量的抗离析剂和高性能减水剂,能够调配出强度高且抗离析性能好的混凝土。
       1998年5月,龙王庙大桥的桥墩浇筑顺利完成,并赶在温厚高速公路通车前合龙成功。
让港珠澳大桥沉管使用120年成为可能
       2002年,屠柳青所在团队接到重大研究课题:《保证桥梁混凝土使用寿命100年技术研究》,该课题主要针对海上的桥梁工程,以便为我国的海上工程建设做技术储备。然而在当时,国内对于海洋环境下工程混凝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要确保海工混凝土的寿命达到一百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屠柳青和团队只能从无到有进行摸索。
       经过近三年的实验和理论分析,屠柳青和团队基于三元胶凝体系,坚持自主创新,终于调配出适合在海洋环境下使用的抗氯盐侵蚀混凝土,完成了《保证桥梁混凝土使用寿命100年技术研究》的课题攻关。从2003年到2006年,抗氯盐侵蚀混凝土陆续应用在杭州湾跨海大桥、浙江金塘大桥等桥梁工程中,成为当时我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行业标杆。
       抗氯盐侵蚀混凝土的研究和推广,保障了我国诸多海上钢筋混凝土工程的使用寿命,2011年,屠柳青被任命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副总工程师,而她也将迎来更大的挑战:负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混凝土技术攻关工作。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中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设计使用寿命达120年。在没有经验借鉴的前提下,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提出,不仅需要实现沉管隧道不开裂,还不能使用防水涂料,屠柳青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由于港珠澳大桥所在的海域相较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所在的海域海水温度更高,对混凝土的腐蚀也会更快。因此,解决难题的核心是设计研发出一种低热、低收缩的海工混凝土,从而防止沉管隧道开裂。
       经过了近两年的测试,屠柳青团队最终敲定了港珠澳大桥预制沉管混凝土的材料和配方,使其水化热降低百分之十八,收缩率降低百分之十。
       根据屠柳青和团队所设计的预制沉管裂缝控制方案,从2012年到2016年,港珠澳大桥33节沉管陆续浇筑完毕,屠柳青和团队解决了沉埋超大沉管混凝土开裂的世界级难题,创造了港珠澳大桥 6.7公里海底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的奇迹,用自主创新技术为港珠澳大桥沉管提供技术支撑。
  • 责编:
  • 来源:央视、二航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