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罗泾港区长江口南支河段南岸,6艘大型打桩船同时铺开作业,长江航道上首个“超大型、智慧型、生态型”集装箱港口——上海港罗泾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三航局罗泾码头改造项目生产调度中心正实时接收着项目智能监测系统“鹰眼”传回的施工现场影像和数据,站在监控台前的项目安全部长费天佑松了一口气:“有了这个智能监测系统,安全生产与施工管理实现了高效协同。”
作为国内首个系统化旧码头改造项目,项目团队需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拆、改、建等诸多施工任务,工程建设必须跑出“罗泾速度”,这是项目建设伊始,项目团队提出的目标。施工高峰期时,5家协作队伍、上千名建筑工人和30多艘船机设备同时现场作业,安全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上午才拉好的安全防护网,下午就因为安装面板必须拆除。”费天佑有些无奈地说道。“鹰眼”系统落地之前,费天佑和3名安全员每天都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费天佑在例会上提出:“如果有个智能系统,能实时收集、处理人员和设备信息,这样既能保障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也能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于是,项目经理葛锋带着项目团队在综合多个项目智慧工地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对标港口建设要点,探索出专属罗泾码头的监测系统,该系统以其精准的探测识别能力被众人称为“鹰眼”。
“鹰眼”系统通过bim和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环保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让工地变得更加智慧。码头前沿安装“鹰眼”,引桥入口设置闸机,多个重点区域布设报警系统和广域喇叭,费天佑在施工现场布置前端设备的同时,智慧工地终端的监控平台也在项目部生产调度中心搭建起来。
在水上沉桩的高峰期,1000米长的狭小水域内同时涌入6条大型打桩船,加上10余艘配合沉桩作业的运输船,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一次,生产调度中心突然响起警报声,总调度何军通过“鹰眼”发现,有一艘运输船提前进入施工区,存在拥堵风险,何军对运输船及时予以“驱离”警告。在“鹰眼”的加持下,人员、船机和施工作业尽收眼底,项目管理人员能第一时间发现各类问题并及时解决,罗泾码头工地也愈发“耳聪目明”。
水上施工在“鹰眼”管控下日益有序,但陆域施工又出现了新问题,人员车辆逐渐增多,占道卸货、违规停车等现象屡有发生。安全总监尹勇在查看监控时,灵光一闪:何不出台一项特定的交通管理制度?一时间,项目部生产调度中心成了各标段施工单位共商港区交管制度的会议室。最终在业主等单位的共同商讨下,细化了车辆通行、违规计分、限速限高限重等规则,并分别在道路进口、沿线、关卡处布设了抬杆系统、广角镜和指示警示牌。
交通管理制度上线后,“鹰眼”系统再次发挥作用,可识别各类违章行为,智慧解决工地纷扰,让港区交通更顺畅有序,助力项目建设。
- 责编:
- 来源:三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