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
道路工程低碳维养及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
|
单位1 华南理工大学
|
单位2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单位3 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单位4 广州市市政工程维修处有限公司
|
单位5 深圳市特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单位6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
单位7 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
|
单位8 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单位9 华运通达(广东)道路科技有限公司
|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
1.虞将苗(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项目负责人,负责总体研究和统筹,对项目创新点1、2、3有突出贡献,建立了低碳路面与再生材料耐久性能预测模型,主持研发出性能处于国际领先的沥青胶结料体系,形成高韧超薄磨耗层、再生材料技术体系。)
|
2.刘伯莹(教授级高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贡献,负责项目方案策划,对项目创新点1、3有突出贡献,建立了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理论体系,制定了适用于路面维养与循环利用技术的耐久设计国家行业标准。)
|
3.陈佩林(教授级高工、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负责工程效果评价与方案优化,对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负责低碳路面与循环利用技术的方案规划、效果评价与技术优化,参与道路维养技术的决策模型、评价标准与验收标准的制定。)
|
4.盛飞(高级工程师、广州市市政工程维修处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维修处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负责高韧超薄磨耗层技术、高掺量再生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优化和施工工艺改善。)
|
5.江建(教授级高工、深圳市特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特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有突出贡献,提出了大宗固废集料在道路工程应用中的设计标准,推动相关技术成果在省内大型棚改项目中的大规模应用。)
|
6.于华洋(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点3、4有突出贡献,建立了改性沥青再生和固废再生集料应用于不同结构层位的关键技术指标,提出了对应的再生沥青和再生集料的精准定制工艺和方法。)
|
7.刘慧敏(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参与了超薄磨耗层与道路再生技术的设计技术标准和关键验收指标的制定,推动相关技术成果在大量工程实体中的推广与应用。)
|
8.吴仕高(高级工程师、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4有突出贡献,研究了超薄磨耗层、大宗固废循环利用技术在不同工况下的使用效果和性能衰减特征,建立了相关技术体系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技术要求。)
|
9.陈富达(博士研究生、华运通达(广东)道路科技有限公司、华运通达(广东)道路科技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参与了高性能沥青材料的配方改进和高效制备工艺的优化研究,完善了高韧超薄磨耗层的设计理念、评价方法与质量控制指标。)
|
10.刘晓华(高级工程师、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有突出贡献,提出了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在不同结构层位的应用标准和技术要求,设计并指导建筑固废循环再生利用技术方案的大量实体工程中的应用。)
|
11.彭馨彦(工程师、广州市市政工程维修处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维修处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负责高韧超薄磨耗层体系在下承层处置、高粘高弹混合料生产工艺、超薄磨耗层摊铺、高掺量再生混合料配比设计方法与生产工艺等关键应用环节的技术攻关。)
|
12.范璐璐(高级工程师、深圳市特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特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4有突出贡献,研制了建筑固废再生集料高效破碎和精细分选设备,为大宗建筑固废的大规模应用提供设备基础。开展了在再生沥青混合料高价值利用、配比设计方法及生产工艺等关键应用环节的技术攻关。)
|
13.邹桂莲(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点2、3、4有突出贡献,负责开展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揭示了含建筑固废的道路材料强度形成机理与耐久提升体制。建立了再生混合料与固废循环利用的材料设计标准体系。)
|
14.张园(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项目主要研发人员,对创新点3、4有突出贡献,对道路材料再生结构层或含建筑固废的道路结构层进行建模分析,分析其受力和形变特征,为道路材料再生技术或建筑固废循环利用技术的耐久性提升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
15.杨倪坤(硕士研究生、华运通达(广东)道路科技有限公司、华运通达(广东)道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研发人员,对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参与了高性能沥青胶结材料和定制型再生沥青的调配、测试和分析工作,以及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的升级与改进。)
|
代表性论文
专著目录
|
论文1:<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在港珠澳大桥珠海人工岛通道上的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60卷、虞将苗、虞将苗>
|
论文2:< effect of mixing sequence on asphalt mixtures containing waste tire rubber and warm mix surfactant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年246卷、于华洋、张泽宇>
|
论文3:<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emulsified asphalt mixtures containing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0年239卷、邹桂莲、于华洋>
|
论文4:< a methodology for evaluating micro-surfacing treatment on asphalt pavement based on grey system models and grey rational degree theory、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17年150卷、虞将苗、虞将苗>
|
论文5:<沥青混合料老化模拟试验方法与验证研究、2005年10卷、虞将苗、虞将苗>
|
知识产权名称
|
行业标准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标准编号:jtg d50-2017,标准起草人:刘伯莹、孟书涛、牛开民、孙立军、谈至明、曹荣吉、唐伯明、白琦峰、虞将苗、赵延庆、王林、杨学良、冯德成、赵队家、台电仓,标准起草单位: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
|
专利1:<一种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混合料的设计方法>(专利授权号: zl201910138827.1,发明人:虞将苗、陈富达,权利人:华南理工大学、华运通达(广东)道路科技有限公司)
|
专利2:<一种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711461130.5,发明人:虞将苗、苏国城、莫广亮、陈富达、陈丽娟、卢健元,权利人:华南理工大学、华运通达(广东)道路科技有限公司)
|
专利3: <一种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装置及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710348646.2、发明人:虞将苗、李雅坤、莫广亮、马平川、郭朱屹、陈丽娟、罗晗、杨伟儒、卢健元、苏国城、王卓炜,权利人:华南理工大学、广东高通达道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专利4:<一种基于界面改性的含纳米二氧化钛尾气降解路面的制备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810734592.8、发明人:于华洋、虞将苗、郭秀林、王端宜、陈扬文,权利人:华南理工大学)
|
专利5:<一种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及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磨耗层>(专利授权号:zl201711433431.7、发明人:虞将苗、陈丽娟、莫广亮、陈富达、苏国城、卢健元,权利人:华南理工大学、华运通达(广东)道路科技有限公司)
|
专利6:<一种石料表面性能改善系统及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410294862.x、发明人:虞将苗、黄鸿浩、吴焯雅、傅翼飞、陈剑华,权利人:华南理工大学)
|
专利7:<一种路面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路面修复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910849159.3、发明人:彭馨彦、洪晶、林智勇、甄文君、梁仲高、林勇文、张理娟、刘铁、徐天尧、林广南、温炳开,权利人:广州市市政工程维修处有限公司)
|
专利8:<树脂复合改性高粘沥青制备方法>(专利授权号:zl 201910736831.8,发明人:范璐璐、周国坚、王志彬、涂亮亮、刘忠、李恭博,权利人: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深圳市天健沥青道路工程有限公司)
|
专利9:<一种用于粘弹性材料弯曲疲劳试验的试验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110230591.8、发明人:虞将苗、张肖宁,权利人:华南理工大学)
|